佛桌上的供具

供具-薦盒

薦盒是陳放於公媽爐前的另一件禮器,「薦」有進獻之意,傳統家庭觀念中對待祖宗均以「事死如事生」為思想原則,所以不論在一般的親友來訪或者是大型的喜慶宴會,大都會在祖宗神位前進行,薦盒就好像是先人的手一樣,招待親友的小點心或是相互傳覽的物件,祖宗可經由薦盒靈活的與眾人互動。傳統家庭都有濃厚的家族觀念。

這個家族不但包括父母、子女當然也包括世代祖宗。死亡後的親人並不應該令家族成員感到恐懼,在家屋場域中,逝去的親人們仍被認為持續存有,並且對於他們所繁衍的後代依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對於代代逝世累進成為祖宗的親人們,他們的精神並不會因為軀體化失而有所消退,反而會因為他們成為列祖列宗的一份子而增加族人光彩,一個家庭的盛衰榮辱均累積在代代宗親之上。

只要子孫在祖宗的祭祀上能夠尊奉祖德,代代香火綿延不斷,並且堅決相信祖宗的魂神隨時都準備榮耀或幫助他們。

這一種縝密的互動架構成為了延續傳統家族精神的基本信念,而薦盒的功能就這種神人兩界互動交流的媒介之一。

薦盒的製作高度不可低於公媽爐,用以取其圍爐以保護之意。在製作藝師的觀念中認為,如果薦盒高度不夠而露出公媽爐,而「露」通「漏」,使用者之祖宗家訓恐有流失亡佚之虞。

目前薦盒逐漸被高度下降的供茶几所取代供茶几是近年大量流行且是置於香爐前的一種祭祀禮器,只單純作禮敬供茶之用,使用方式較為單一。
但究其意涵已無薦盒原始功能的深層與多樣性。

資料來源:截取自台灣家屋空間中的儀式性器物   作者:毛紹周
                                           以下為茶几的圖片



沒有留言:

我們還有更多作品,推薦給有緣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