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桌上的供具-佛爐

佛桌上常有一些器具 , 不知其用途,所以介紹一下這些供具吧~

佛桌上常設的器物有所謂的「三具足」,即香爐、花瓶、燭台三種供具,其中的香爐,同時也是比丘隨身十八物之一。 
質料有金、銀、銅、鐵、玉、石、象牙等,另有瓷爐、瓦爐等。
香爐的種類很多,上香的方式及使用的香也就隨香爐的種類而異。

香爐大類分三
一 是置香爐,放在桌上,又稱供爐、座爐,有立香爐(立燒線香)、臥香爐(臥燒線香)、檀香爐(焚燒檀香)三種。
二是柄香爐,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手爐」,有爐柄可供執持,多用在迎請的場合。
三是鼎香爐,有三支爐腳,兩側有耳,多立於地上。無耳的鼎香爐,又稱三足香爐。

香爐的用途,主要是盛置燒香,以為供具,同時,也可莊嚴殿堂。靜坐禪修時,可觀想佛前的香爐形相,用來去除昏沈。觀想香爐形相雖然只是一個提起念頭去除昏沈的方法,而香爐本身特質單純,不易帶動觀想者起其他雜念,惟可提醒的是,燒香綿延正如菩薩念念相繼、精進不懈的精神吧! 

香爐的起源與演變
「香爐」的演變,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已有燒炭取暖及烹煮物品的容器,稱為「銅爐/爐」字,其義為盛火之器,最早始見於《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的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爐炭,凡勞事。四方之捨事,亦如之。」當中的「爐炭」即為銅爐。
「香」則為室內薰香之用,燃香之器名為「薰爐」。
當時所燃的香都是香氣不濃的「蕙草」,薰爐的材質也多為陶製的豆形爐,所以在當時這些所使用的「爐」,還不能稱之為香爐。
據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考證「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唯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並無焚香及拈香之舉,所以一直皆無香爐出現,漢朝以後所使用的香爐,其型制是參照古時祭祀所用的禮器逐漸演變而來。
隨著佛教的傳揚與興盛,逐漸轉變為佛教禮佛的供養物,其作用是企求與神仙相通的一種心理。香爐,是禮拜迎請諸佛降臨所使用之盛香的佛具。
將供物( 香品 ) 置於香爐中焚薰,其香氣至遍法界時,諸佛眾神食之而得力,如此即可圓滿所求及願望。
此乃總攝一切息災、增益、敬愛、降伏、鉤召等五種法益。
供養之行者;一者,令諸佛菩薩聖眾喜悅。二者,自身可聚集福慧資糧。能使其貧者得富,富者得貴,乃至增長一切福德與智慧。        

資料來源:全德佛教事業機構http://www.chuan-der.com.tw/new_antique.php?types=5


     



沒有留言:

我們還有更多作品,推薦給有緣的您: